信息来源:原创 时间:2025-03-26浏览次数:2170 作者:鸿达辉科技
随着电子产品向高密度、微型化方向发展,BGA(球栅阵列)封装因其高集成度和优异电性能成为主流技术。然而,BGA芯片在热膨胀系数(CTE)失配、机械应力冲击等环境下易出现焊点失效问题。BGA点胶工艺通过底部填充胶的精准应用,显著提升了芯片与PCB(印制电路板)的机械连接强度与长期可靠性。本文将从工艺原理、技术方法、关键参数及发展趋势等方面,全面解析这一技术的核心价值。
BGA点胶工艺的核心是通过在芯片与PCB之间的空隙填充专用胶水(如环氧树脂),形成均匀的支撑层,从而解决以下问题:
机械应力分散:吸收因跌落、振动或温度循环产生的应力,防止焊点开裂。
热膨胀系数匹配:缓解芯片(硅材质CTE≈2.6 ppm/℃)与PCB基材(CTE≈10-26 ppm/℃)因温差导致的位移差,降低热疲劳风险。
环境防护:密封焊点,避免湿气、污染物侵蚀,提升耐腐蚀性。
散热优化:部分导热型填充胶可增强热量传导路径,改善芯片散热效率。
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,BGA点胶工艺主要分为以下两类:
工艺原理:利用胶水的毛细作用,从芯片边缘注入胶液,使其自然渗透至底部空隙,覆盖率达80%以上,随后加热固化。
适用场景:标准BGA封装,尤其适用于高密度组装基板。
优势:填充均匀、无气泡,适用于自动化产线。
工艺分类:
再流焊前点胶:在焊膏印刷后、贴片前进行L形点胶,胶水需具备延时固化特性以兼容焊接高温(如Loctite309胶水),胶长覆盖2-6个焊球间距时,抗断裂性能提升18%-25%。
再流焊后点胶:焊接完成后手工或自动补胶,灵活性高,适用于复杂封装结构。
优势:针对性增强芯片四角抗冲击能力,适用于薄型PCB或柔性基板。
性能要求:需兼顾流动性(黏度≤2000 cps)、固化温度(80-150℃)、导热性(部分场景需≥1 W/mK)及可返修性(如汉思HS704胶水支持返修)。
推荐型号:汉思HS704单组分环氧胶、Loctite309延时固化胶等。
传统针筒式点胶:需精确控制针头与芯片间距(0.25mm以上),易受空间限制。
喷射式点胶(Jetting):采用超磁致伸缩执行器驱动,精度达10μm,适用于微型封装,效率提升30%以上。
温度与时间:预热温度(通常60-80℃)可优化胶水流动性;固化时间需匹配胶水特性(如HS704固化条件为120℃/30分钟)。
路径规划:采用“L形”或“U形”点胶路径,确保胶液均匀覆盖。
成因:胶水流动性不足或点胶速度过快。
解决方案:使用真空脱泡机,结合真空+压力+高温工艺,消除填充层内气泡。
可返修胶水:选择低温软化型胶水(如HS704),通过局部加热(150-180℃)软化后分离芯片。
声波微成像技术:检测填充层完整性,避免空洞缺陷。
高精度喷射技术:结合AI视觉定位,实现0.1mm以下超微间距点胶。
环保材料:开发低VOC、无卤素胶水,满足绿色制造需求。
集成化工艺:将点胶与焊接、检测工序整合,提升产线效率。
BGA点胶工艺是保障高可靠性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,其应用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汽车、航空航天等领域。通过优化胶水性能、设备精度及工艺参数,可显著提升封装良率与产品寿命。未来,随着新材料与智能化设备的融合,这一技术将推动电子封装迈向更高性能与更低成本的新阶段。
Consult Manufacturer